标准详情

标准号:GB/T 8566-2022 有效

中文名称:系统与软件工程 软件生存周期过程

英文名称:Systems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-Software life cycle processes


标准组织

【GB】 中国国家标准

CCS分类

【L77】 软件工程

ICS分类

【35.080】 软件开发和系统文件

发布日期

2022-10-12

实施日期

2023-05-01

废止日期


被代替标准
GB/T 8566-2007(全部代替) GB/T 8566-2007(全部代替)
代替标准
被采用标准
采用标准
引用标准

修订记录
标准摘要
本文件使用良好定义的术语,为软件生存周期过程建立了一个公共框架,以供软件产业界引用。该 框架包含过程、活动和任务,可用于软件系统、产品和服务的获取、供应、开发、运行、维护或处置期间。 这些生存周期过程是通过所有与系统有关的各方参与,以实现顾客满意为最终目标来完成的。 本文件适用于软件系统、产品和服务,以及任何系统中的软件部分的获取、供应、开发、运行、维护和处置(无论在组织内部还是外部执行)。软件包括固件的软件部分,还包括为软件产品和服务提供环境所需的系统定义那些部分。 本文件还提供了可用于一个组织或一个项目内来定义、控制和改进软件生存周期过程的过程。 本文件中的过程、活动和任务还可应用于一个包含软件的系统的获取期间,其中,既可以单独使用, 也可以和GB/T22032-2021结合使用。 GB/T22032-2021主要关注那些很少使用或不使用软件的人造系统,与GB/T22032-2021的使 用环境相比,本文件主要关注的是一个连续统一体的软件人造系统。现实中,很少遇见一个没有软件的 复杂系统,且所有软件系统均需通过物理系统的部件(硬件)来运行,或只作为关注焦点的软件系统的一 部分,或只作为一个使能系统或基础设施。因此,是否把本文件应用于软件生存周期,还是把 GB/T22032-2021应用于软件生存周期,这一选择依赖于所关注的系统。两个标准中的过程具有相 同的过程目的和过程输出,但是分别在执行软件工程或系统工程的活动和任务中有所不同。 1. 2目的  本文件的目标是在系统生存周期中提供一个已定义过程集合,来促进需方、供方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。 本文件适用于软件系统、产品和服务的需方、供方、开发方、集成方、操作方、维护方、管理者、质量保 证管理者和用户。它既可由单方作为自我改进工作采用,也可用于多方的情况。各方可来自于同一个组织,也可来自不同的组织,各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非正式合同或正式合同。 本文件的过程可用于作为创建业务环境(例如,方法、规程、技术、工具和专业人员)的基础。附录A 规定了对这些软件生存周期过程进行剪裁的规范性要求。 1.3  应用领域 本文件应用于完整的软件系统、产品和服务的生存周期,包括概念、开发、生产、使用、支持和退役, 同时也应用于它们的获取和供应,无论是在组织内部还是外部运行。本文件定义的生存周期过程可同时地、迭代地、递归地应用于软件系统,也可递增地应用于软件系统元素。 在软件系统的目的、应用领域、复杂性、规模、新颖性、适应性、数量、位置、生存时间与演进等方面, 软件系统是千差万别的。本文件描述了包含人工软件系统的生存周期过程。因此,它既可应用于单件生产、面向广泛的商业或公共发行,以及可定制可适应的软件系统,也可应用于完整的单机软件系统和可嵌入/集成为更大更复杂的完整系统中的软件系统。 本文件提供了根据过程目的和过程输出特征而展现的过程参考模型,而过程目的和过程输出来源 于活动和任务的成功执行。附录B列出了与不同过程相关工作产品和信息项的例子。因此本文件作为参考模型,用于支持过程评估(参见ISO/IEC33002:2015)。附录C提供了作为过程参考模型和关于 软件生存周期使用的信息。附录D描述了使用过程参考模型的过程结构。  1.4 限制 本文件并不规定具体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、开发方法学、方法、建模方法或者技术。本文件的用户负责选择项目的生存周期模型,并把本文件的过程、活动和任务映射到模型。各方也可选择和应用适合 该项目的合适的方法学、方法、模型和技术。 本文件没有建立管理体系,也未要求使用任何管理体系标准。然而还是期望与GB/T19001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、ISO/IEC20000-1(IEEEstd20000-1)规定的服务管理体系以及GB/T29246规定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兼容。 本文件没有详述关于命名、格式、明确内容、记录媒介的信息项。生存周期过程信息项(文档)内容参见ISO/IEC/IEEE15289。
归口单位
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。
主管部门
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
执行单位
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
起草单位
浙江省电子信息产品检验研究院、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、江苏赛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、深圳赛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、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、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、山东山科数字经济研究院有限公司、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、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有限公司、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、大连理工大学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、山东省计算中心(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)、广东益安人防工程科技有限公司、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、北京赛迪认证中心有限公司、成都四方伟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、山东正中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、北京华宇软件股份有限公司、上海市软件评测中心有限公司。
起草者
张君、张旸旸、季永炜、李文鹏、孙纪敏、赵浩强、郭晓慧、刘永召、祝钦、李刚、杨桂枝、于铁强、张星星、黄钰梅、宋明秋、董李梅、赫畅、孙金洋、王公韬、马烈、胡芸、颜怀柏、宋丽华、祁雨奇、庄园、王春晓、董冠涛、米坤、孟艳、李艳、韩德隆、李敏。
简评
备注